去年的高基期以及今年股債雙跌影響,國內15家金控上半年獲利呈現不小的衰退。
不過專家提醒,壽險業長期投資價值仍在,衰退幅度小或受益於強勢美元的銀行也可布局。
金融業今年上半年分別歷經資本市場股債雙跌,重創業者手中資產價格,加上國內的防疫保單之亂等利空,多數金融股股價先漲後跌。儘管股價表現不佳,近期公布的15家金控上半年自結稅後純益,總計仍達2294.6億元,僅次於去年的3415.9億元,是歷年上半年次高。
擁有證券分析師與會計師雙證照、近期出版新書《靠優質金融股養你一輩子》的丁彥鈞指出,近年來無論是以壽險、銀行或證券為主體的金控,「投資收益」占獲利的比重都相當高。所以,今年比去年衰退的主因,當然就是國內外金融市場波動變大、獲利縮水所導致。
舉例來說,雖然兩大壽險龍頭富邦金(2881)與國泰金(2882)的EPS(每股純益)仍居全體金控冠亞軍,但投資收益都比去年衰退。另外,由於持有的債券價格因升息而下跌,壽險部門的淨值因此大幅減損,導致股價重挫。
股價還遠低於AV值
壽險成長空間大
壽險業淨值的減損真有這麼嚴重?丁彥鈞指出,依現行的會計準則,金控業持有的投資部位,列於財報中的資產項下,必須要以市價評價,若價格下跌,就須揭露減損的淨值。
不過壽險業的財報中,另有一個影響淨值的科目:保險負債準備,是保費收入須提列的準備金,列於負債項下。而升息能縮小保單預定利率與資金運用報酬率的差距,也就是「利差損縮小」;升息趨勢愈久、幅度愈大,未來轉為「利差益」的機率也愈高,所以升息後,保險負債準備也會減少,淨值則會回升。
丁彥鈞表示,保險負債準備引發的淨值變動,要到2026年IFRS17實施後,才會於財報中揭露,「屆時壽險公司的淨值才會更趨近於真實狀況。」因此,兩個科目互抵的結果,目前壽險業的淨值減損,也許沒有已揭露的那麼嚴重,只要升息趨勢不變、保費收入又能持續成長,壽險業的獲利勢必會穩定回升。這就是升息對壽險業是「短空長多」的原因。
目前最完整揭露壽險公司淨值變化的,是壽險公司於法說會公告的「每股精算價值」(Appraisal Value,AV),以去年底公布的數值來看,目前股價還遠低於AV值,代表未來還有成長空間,壽險金控股仍是長線投資人值得布局的標的。
銀行股要挑
證券保守看待
至於銀行業,很多人都說升息對銀行有利,但從財報中似乎看不出效益。丁彥鈞表示,銀行利率分為兩種:浮動與固定,當初選浮動利率的客戶,會因升息使得要繳的利息立刻變多,銀行可立即受惠;固定利率則要等原先約定期間到期後,才能適用新利率。
而且,美國聯準會每次升息動輒2、3碼,台灣因國情不同,每次頂多升個一碼或半碼,所以,丁彥鈞的結論是:升息對銀行的效應是慢慢浮現,而且由於台美利差逐漸擴大,目前應優先布局美元放款部位較高的銀行。
依據丁彥鈞統計,國內美元放款前三高的銀行依序是兆豐金(2886)、上海商銀(5876)與中信金(2891),但兆豐金與中信金又分別有防疫保單或壽險拖累,所以他建議以上海商銀為首選。
除了看升息效益,這些以銀行為主體的金控,是否有值得長期持有的標的呢?丁彥鈞指出,除了市場普遍認知的績優金控如兆豐金、中信金、玉山金(2884)外,他較看好永豐金(2890)的長線潛力。主因在於從原先大股東何家退出後,經營階層已由專業經理人擔任,在公司治理與經營績效逐漸顯現優勢,今年上半年獲利衰退幅度是所有金控最小的,轉機性十足,目前股價在低檔且相對抗跌,值得長線持有。
相較於壽險與銀行,證券業則是丁彥鈞較為保守看待的族群。他表示,短期內台股單日成交量想再回到兩年前動輒4千多億元以上,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。」意味著證券業前兩年的高手續費收入,也將成為往事;而自營商投資收益的部分,也無法有太高的期待。所以,無論是以證券為主的金控或證券股,目前都暫時避開為宜。
更多今周刊文章
「身體每一個地方都在失火」,婦產科名醫王樂明40歲妻卵巢癌4期救不回,親站手術台落男兒淚
星巴克門市之後會越關越多,7月底先收掉16間 1原因讓CEO舒茲鐵了心:這只是個開端
留言列表